7月9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三下乡“泥韵匠心”团队成员来到了校艺术设计学院。通过参观《吴韵祥瑞图》学习泥文化特色。独家访谈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杨敏,旨在更全面地了解这一作品的策划创意及其内在价值。此次活动的核心目的在于深化对泥文化艺术魅力的认识,并致力于向外界传播与弘扬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活动开始之余,首先由指导老师路晓丽对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杨敏展开访谈,团队成员进行笔头记录。通过深入的访谈,我们了解到,气势磅礴的大型泥塑彩绘场景作品《吴韵祥瑞图》是由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师生们,携手著名非遗传承人赵建高老师,通过采风、调研、手绘共同倾力打造而成。这部作品总长10米,宽6米,采用惠山泥人独特的“手捏”和“彩塑”传统技艺,全手工塑造了多达120个精彩纷呈的场景故事,其中包含了300多个栩栩如生的彩塑人物。
作品中,我们仿佛能够目睹到惠山、锡山等无锡名山的壮丽景色,盘膝而坐的阿福形象栩栩如生,惠山寺、“江南第一山”牌楼等历史遗迹一一呈现。同时,寄畅园、天下第二泉、唐宋石幢、华孝子祠、黄埠墩、惠山古镇祠堂群等名胜古迹也跃然眼前,展现了无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作品还生动地描绘了“忠”“孝”“勤”“廉”“家风家训”五大主题人物故事,以及惠山庙会、皇帝下江南、二十四节气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更令人瞩目的是,作品中还巧妙地展现出现代科技元素,如无锡的“蛟龙号”深海探测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等,了无锡在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这部作品犹如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了“无锡景”,是近年来惠山泥人作品中规模宏大、场景众多、内涵丰富且穿越时空时间的一件少有的杰出之作。
访谈结束后驻足凝视这幅震撼人心的雕塑,内心不禁涌起一个疑惑,为什么会创作出如此独具匠心的一幅作品。对此,杨院长解释道:我们旨在通过此作品确立“当代精品、未来遗产”的高标准。大型彩塑作品《吴韵祥瑞图》不仅坚持原创、精工细作,更是一个集合了文化景观、道德教育、宪政文化教育、黏土动漫、工匠精神及非遗文化展示的大型综合场景。此举提升了学生们对非遗文化学习、保护、传承和宣传的热情。
同时,我们开展了衍生文创作品设计的实践,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在高校内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如此,我们还致力于作品的传播与推广。实体彩塑场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动静相宜,彩塑作品的底座设计更是灵活可移动,既可在校内展示,又便于在全国巡回展出、交流。我们的目标是“传承非遗、德艺并举、艺教融合、锤炼匠心”,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区域文化与创新设计的交融点。我们期望将非遗文化融入校园、专业与课堂,以惠山泥人彩塑的独特魅力,为学生们开启艺术殿堂的大门。我们以原创设计精品传承非遗文化,讲述中国故事,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为履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贡献一份属于我们的力量!
此外,展厅内陈列了五十六尊由杰出艺术家精心雕塑的民族泥人,它们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这一展台的设立,旨在让观众领略中国传统泥塑艺术的独特魅力,并深刻体验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多元文化瑰宝。每一个泥人均代表着一个民族,它们的服饰、表情、姿态,都蕴含着该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漫步于展台之间,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多彩的民族世界。
东北的满族泥人,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神态庄重而又不失亲切,展现了满族的传统风貌;西南的苗族泥人,则身着华美的银饰,裙摆随风飘动,尽显苗族的民族风情;还有那来自高原的藏族泥人,他们身着藏袍,手持转经筒,脸上洋溢着虔诚与宁静,展现了藏族人民的信仰与生活方式。
这些民族泥人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的服饰特点,更是传递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观众在欣赏这些泥人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包容。此次泥人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和心灵的触动,使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更加珍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春夜喜雨洗尘心,江南美景入画卷。阿福山水话田园,吴韵祥瑞绘人间。《吴韵祥瑞图》的故事源于无锡惠山古镇,映射出地道的吴文化与阿福山水田园的和谐之美。带领我们华夏儿女一起探寻无锡乃至江南深厚的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而那五十六个民族的泥塑群像,更是生动地诉说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团结与繁荣。